顾海川,米趣科技创始人,多聚APP首席运营官COO。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系统工程硕士,复旦大学物理学本科毕业。拥有丰富的项目运营经验,曾供职于诺基亚西门子网络通讯有限公司,通用电器能源集团。拥有一套自己的互联网创业、管理经验。
在《2015中国手机APP市场研究报告》中显示,通讯与社交类的APP以64.1%的占比高居首位,成为最受欢迎的APP种类。而在中国目前的市场上,社交类的APP并不缺少主角,无论做熟人社交或者是生人社交,社交领域已经往着更深、更垂直的领域发展。有以精准用户群体为定位的职场社交、大学生社交类,也有基于社交形式定位的活动类社交。
![]() ![]()
2016年1月16日结束的“好玩青年节”,主办方多聚APP在杭州搭建了一个年轻人的游乐场:好玩的创意集市、丰富的手工达人线下课堂、炫酷的互动专区,成为冬季杭城年轻人的一大福音。
“好玩青年节”以“寻找好玩的力量”为理念,形式丰富多样,全程分为“互动活动&集市”和“神秘派对”两个部分,让各类达人成为主角,从专业活动发起人、潮流运动行业、占星学爱好达人到涂鸦能手、乐活达人、手作创作、音乐达人等等,他们从分散到聚集,以兴趣为主题通过互动、展示、表演,将“好玩生活”发挥得淋漓尽致。 借着本次好玩青年节的活动,多聚APP将完成第一次品牌升级的全新发布,未来的多聚将以“开始,让世界好玩”为团队的核心目标,为用户提供更加好玩、有趣的活动。同时宣布2016年的产品策略以及商业计划,将全面启动“好玩青年实验室”、“好玩音乐”、“好玩空间”等项目,深耕活动社交生态圈,展现城市活动类O2O平台的新格局。
《中国广告》:为什么选择用一个打开的盒子作为logo?
顾海川:这源自我们整个团队对多聚的用户价值、它的核心理念的传送和思考得出来的结论。因为多聚对自己的定位从来没变过,我们希望做一个中国最酷的活动社交的平台。我们每天现在有成千上万的用户打开多聚去发现好玩的活动,找到好玩的人来交朋友,它就像是一个盒子,它那么的亲切、离你很近,一点都没有隔阂。但是在你打开之前,你根本不知道它里面蕴藏了什么,它完美地诠释了我们的理念:有趣、轻松、友好。 在我们的理念当中,盒子可以是任何一个非常好玩的东西,它有可能是好奇,可能是期待,可能是惊喜甚至是一些些感动。我们希望多聚也是这样子,当你打开多聚的时候,它就开始让你的世界变得好玩。 曾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改变我们的logo,因为原来多聚一个感叹号的logo非常深入人心,受人喜爱。当我们去回顾,当时捕捉到盒子这个元素并且慢慢地定格到现在的形象这个过程,我发现有一股力量在促使我们团队向前走,我感受到的,它就是一种爱折腾的力量,而这种爱折腾的力量,其实也是多聚团队希望传达给每一位好玩青年的。年轻人,我们为什么不折腾呢? ![]()
《中国广告》:多聚是怎么把那些兴趣用户聚集到一起的?
顾海川:2014年3月6日,我清楚地记得这个时间,我第一次产生了做多聚的念头,然后我和我的团队用两年不到的时间,从没有用户到现在1200万的用户,我们的口号也升级为现在的“多聚,开始让世界好玩”。 开始时,我们在兴趣圈进行突破。我们最早是在杭州起家,在杭州一些比较火热的门类,像户外、娱乐、跑步、健身、网球等,首先去抓它的核心圈层用户,一些所谓的达人用户,他们渗透能力很强。像这种用户,他们在微博上少则有上万的粉丝,多的可能有十几万,几十万的也有,然后慢慢辐射“传染”。 这些达人或者说意见领袖,他们用微信、微博,向外去辐射,去影响杭州本地一些爱玩的人,相对来说也非常地容易。其实,多聚从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走一种纯粹的信息采集的道路,因为像豆瓣,或者我们其他的一些竞争对手,他们的做法是把活动收集起来,做一个信息的聚合。我们会以信息聚合加上深度报道的方式,这些深度报道会突破性地围绕这些达人去包装、去输出。同时我们自己会去做一些线下落地活动,比如现在这个好玩青年节,未来它会作为我们的一个长期的、每年都有的专题活动去延续。通过这样一个比较落地的、比较有群众基础的活动,能够将杭州本地的一些达人用户,和一些爱玩的用户圈进来,这是我们早期的一种模式。
《中国广告》:品牌升级之前和之后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顾海川:最明显的变化是,变好玩了、变好看了。我们对品牌做了全新梳理,最开始的时候,创业团队比较小,所以在品牌打造方面意识不是很强,更多的是把它看成是一个以技术驱动的互联网产品。但是在做了一段时间之后,通过用户分析发现,用户对于整个品牌调性的感知,对于用户的留存和活跃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我们做的是一个大的文化产业,它离不开我想指向的人群,这个人群更愿意接受一个怎样的形象呢?一套怎样的话语的输出?一个怎样的语境体系?对这些问题,我们是很明确的。 互联网讲服务,我们把用户看成老板,为了更好地迎合他们,更好地服务他们,我们把自己的形象做了一个全新的升级:第一,我的用户到底在哪里,他们到底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的生活习惯是怎样的,甚至他们喜欢怎样的颜色,我们都会去做测试。第二,我们会有几个方案,看哪个方案用户的转化和用户的喜好度会更高。这看上去是一个品牌的事情,但它背后有非常严密的逻辑和数据上的支撑,来支持我们做这样的一个转变。 ![]()
《中国广告》:作为一个年轻人喜爱的品牌,多聚的用户群体构成是怎样的?
顾海川:这些年轻人,都是在20岁左右。男女比例上基本是五五开,甚至女孩子会更多一些。女孩子来无非两种情况:一是和她的女性朋友一起来;二是带她的男性朋友,或者男朋友。活动,说到底是女性驱动,而不是男性驱动,这也是对我们的用户群活跃度分析之后发现的。女孩子对于活动,特别是一些偏文艺的活动、创意集市、DIY手作类的活动,热情度更高,她们爱做,她们愿意。男性的话,思维比较直线,比较直接,比如我要买一个什么东西,淘宝、京东就能够满足我,很准确、很明确。 女孩子不是,女孩子喜欢逛,她追求的是一种感觉,她在使用多聚的时候,找到一个气味和她一样的人,或者这个活动的包装、图片、气味,和她很相仿,她就愿意来尝试一下,但男生可能不会。男性用户是怎样的呢?毕竟在我们的平台上面有这么多的用户,有这么多高颜值并且单身的女孩子,所以男孩子也会选择来到一个女孩子多的地方,他们在上面是以社交、交友为核心出发点。女性和男性使用多聚这款产品,他们的诉求不一样。 《中国广告》:市面上有很多同质或功能、用户相似的产品,多聚的产品优势和独特性在哪里? 顾海川:我们对这个市场有一个思考,如果这个市场现在没人做,那么我觉得我可能做错了,因为它可能没有需求。如果说这个事很多人在做,但并没有哪一家做得特别大、特别好,做到垄断,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有意义、有价值、有需求、有未来的点,但是可能他们还没有思考得很清楚,还没有把用户服务好。 首先,大家都是竞品,长远来看,在五年之后,可能只留下一家或几家,这是一定的,任何互联网的产品,最终都会走向垄断或者合并。目前来讲,多聚的优势在于,我们从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把自己作为一个交易驱动型的产品,比如“周末去哪儿”等,很多是以交易驱动,O2O,整合线下的商家给它们提供商户的后台,完了之后它上面有个票务系统,可以来买票。NO,这不是多聚的入口,多聚是一款活动社交,活动是主题,社交是行为,而消费是一个衍生品,这是我们的立意和定位,这是多聚整的商业模式的顶层思考,是通过本地的兴趣圈层来带动消费。 做同样的事情,如果不去加些佐料,化学反应就不会那么强烈。我们做的是大文化产业,它就离不开支撑它的人群。我在跟团队内部沟通时说,未来有一天我们会和美团、大众点评、格瓦拉、途牛等有交集,但是用户选择我们的入口是不一样的,那些入口简单直接明了,你知道你要哪些,它比我们效率更高。但在我这边,不简单、不直接、不明了,但是它会引诱你去消费。 《中国广告》:多聚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独特之处? 顾海川:我们在做了两年之后,发现现在商业模式在发生变化,就是所谓的新的粉丝经济。原来我们的核心价值在于流通环节,但未来可能不一定在流通环节,我们对于用户的思考,就是未来可能会在于创意环节,可能更加趋向于社交消费,也就是说,从online引导到offline。我可能会认可一个社交圈层的一个选择,我可能认可一个老板、一家店,他的创意、他的想法,我可能认可一种潮流方式,我们消费的模式一定会发生转变。 同时,必须有一个平台,它可以承载更多新的消费,并且进行一定的包装,因为并不只是简单地去做一个信息的采集。当你进行一定的包装,加入社交行为去炒作,去把用户形成一个圈层,让他们来讨论。你会发现,中国人有个消费习惯,心理学上叫从众行为,当很多人在多聚上在讨论这个事情,多聚每一个活动都有一个聊天组群的,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个活动,甚至连这个活动是什么都不知道,他进入了这个群以后,他看到这个老板在里面聊,他看到里面很多人发的照片之后,甚至活动现场直播之后,他会去买单。所以,获取信息的方式,完成消费的方式,其实都在发生变化。 我们做入口的时候,更多思考一种社交模式的入口,通过社交的兴趣圈层去带动线下的O2O消费。我们在做的是什么?是服务。去玩,去娱乐,去旅游,其实都是服务行业,它和社交是有着一个紧密的结合点,这是我们对于这个模式的一个思考。 《中国广告》:多聚有怎么样的未来战略? 顾海川:未来,我们想把它打造成一个生态模式。目前来看,这款APP可能只是服务于我们C(消费者)端的用户,但是大家没有能够看到B(商户)端。目前商户后台能够支撑商户去发起一些活动,发起一些有意思的项目。我们接入了很多供应商,比如说活动的执行方,其实,保险一直是被大家忽略的一块,市场非常大,目前我们也在做。我们和杭州、上海超过1000家的商户有战略合作,都将通过多聚的后台直接完成。 可以理解为,我们在C端是一个淘宝,是2C的,而在B端,我们B端有很多,比如商户、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团等组织,甚至是有活动想法的个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阿里巴巴式的服务。在最上面我们还有众筹,我们会介入活动的金融增值服务领域。再往上,多聚有一支聚产业文化资金,我们会去投一些好的文化IP,或者是活动IP。像今年的好玩青年节,它是一个IP,未来会不断地去繁衍、不断地去填充和扩大它的概念,未来会进入到银泰,万达城市生活、上海的田子坊、新天地、K11等等这类场所,为商家带去人流量,带去人气,带去热度。 为了让更多人Get到“好玩”的生活方式,多聚APP在2016年也会有更多大动作:更多补贴“好玩音乐”项目,携手音乐活动主办方让用户体验到好听的音乐会、Livehouse、演唱会;斥资100万启动资金投入“好玩青年实验室”项目,鼓励更多年轻人发散思维,用创意改变生活;初步探索共享经济模式,用“好玩空间”做更多线下跨界融合。 其实我们是把这样的一些活动当作一款一款的IP,当作无形资产去打造的,所以我们会投资一些好的项目,项目最核心的点在于人,其实钱不重要,只要有好的创意,帮你去解决执行的问题,我能帮你去解决一系列下游的问题。关键在于人,在你的创意这一块。无论是上游的活动投资、活动的众筹、金融服务、活动的执行、活动的落地、活动的一些衍生服务,再到直接面向用户的票务销售,营销包装,整个的社交,媒体放大等等,这样的一个全产业链,多聚都会去涉及,这是我们未来的一个商业构想。 《中国广告》:现在用户得到的信息和活动资讯非常多,如微信、微博、豆瓣,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用多聚这款产品呢? 顾海川:互联网的本质是你不能给用户找麻烦,如果你给他找麻烦,他一定会抛弃你。当他想去找一些新的好玩的,想突破原有的社交维度的时候,多聚可以告诉他一个城市,有什么活动非常火。如果他去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没有朋友,或者朋友有限,你在酒店非常无聊,你或者可以打开陌陌,但是我们觉得你打开多聚会更好,你会去参加一些活动,认识一些新的朋友,这就是多聚的价值。 《中国广告》:如果有一天这个产品做得非常完美了,会担心巨头们的抄袭吗?面对BAT巨头的竞争,多聚会如何应对? 顾海川:老实说,没有人会说自己完全不担心这个问题,但是在我们团队的思考里,我们相信产品模式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相信在中国不存在哪一款产品是任何人做不了的,开发不了的。我们可以做的是保留我们团队的核心价值,我们去创新,我们在这两年犯过很多错,也有很多经验,有自己的反思,知道下一步怎么去做。如果说腾讯做得比我好,比我快,我承认它确实比我们牛。如果它在我后面,我希望它有这样的机会。 后记 和多数活动社交平台一样,多聚以强媒体属性为用户提供城市活动的资讯,鼓励用户从线上走到线下,“将活在虚拟世界的人拉回到现实中来”。用多聚COO顾海川的话来说,这种方式可以看成是:以互联网的形式来“反对”互联网,我们虽然是一个互联网产品,但是却鼓励用户不仅仅是在互联网上进行社交。 移动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85%的用户会在一个月内删除曾经下载的APP,65%的用户在三个月内会停止使用。是站在移动互联网的风口,还是被拍死在寒冬的浪潮里?每个产品都需要警醒,要发现自己的独特的点,才能在市场上立足。在产品重合度高,竞争激烈的市场情况下,多聚APP的运作思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别具一格,另辟蹊径,十分吸引眼球。 于是,在移动活动社交领域,我们有了新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