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广告ADTODAY(adtchina.cn),领先的数字营销案例和供应商平台
当前位置:主页 > 人物 >

9102年了,叶茂中还管用吗?

今日广告 2019-01-29 10:12

回顾2018年广告圈热点事件,叶茂中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因为操刀策划了马蜂窝、知乎等世界杯广告,叶茂中被骂惨了。尽管广告自带招人烦的体质,也无法抹去叶茂中身上「洗脑、恶俗」的顽固标签。

 

身经百战的叶老板说,「策略和创意是永远不过时的,虽然世界在变,但人性不变。」他写书为自己打广告,戴帽子塑造高深莫测的形象,不管你承不承认,对于营销,他是老手。

 

 

冲突  

 

 

「兴奋,超级兴奋!」

 

面对观众的口水和舆论的攻击,叶茂中戴着他那顶标志性的五角星黑帽子,看着屏幕上反复播放的马蜂窝、知乎等世界杯广告,心头波浪翻滚——他知道客户的巨额广告费花得值了。

 

没人能想到,在移动互联网的营销环境里,还能看到若干年前「央视+明星+砸钱」的轰炸式广告。

 

15秒这么短能做什么?一直主张客户将有限的子弹集中引爆某个传播触点的叶茂中认为,「必须首先是有效的创意,老百姓记得住,你必须多次重复你的品牌名。」

 

于是,在短短15秒里,马蜂窝出现了6次,知乎更是出现了9次。
 


 

「老百姓记得你解决了什么冲突,马蜂窝解决了旅游之前的冲突,知乎解决了不知道和真知道之间的冲突。不管看到广告的人是爱你还是恨你,关键是他们知道了你是谁。」

 

「冲突」成了叶茂中的底色,仿佛是骨子里带出来的嚣张。

 

「客户的钱投在世界杯这个流量池里,有了巨大的反应,被人记住了,就比什么都值得。」他看起来很满意,「广告从来不是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的问题,关键在于它的核心诉求是否解决了消费者的核心冲突。」

 

几年前营销圈有篇文章很火,标题起得很大胆《叶茂中为何「做一个,死一个」》。南极绒、蚁力神、海王金樽.....细数了叶茂中的几大败笔。

 

拥趸辩驳,怎么能忘了靠着「营养还是蒸的好」起死回生的真功夫,怎么能忘了用「V9糖果」奇迹营销5天就撬开全国市场的雅客,怎么能忘了「一年逛两次」的海澜之家......
 


 

在世俗的眼光里,叶茂中是成功的。有人说,20年前是叶茂中的黄金时代,无出其右,但也只是「20年前的大师,旧时代遗存,新时代的弃儿」。

 

倒退20年,中国市场刚起步,传播信息的渠道、范围、速度都太有限,人们对信息的消化能力不够,巨大的信息不对称让叶茂中用晋江三板斧闯出了一片天。传统媒体时代,这些广告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那时品牌的本质就是传播。而无论哪一方的辩驳,抛开市场背景谈广告营销又何尝不是犯了形而上的错误?

 

20年后的今天,叶茂中再次被推到舆论旋涡的中心,或许不是偶然。

 

在「制造冲突」的兴奋剂诱惑下,蠢蠢欲动的甲方眼馋流量、二次传播带来的快感,没有耐心精耕品牌。看似热闹的「冲突」,如同超市促销台上醒目无比的「省」,一次巨大流量的消费过境后,只剩一地鸡毛。

 

大众媒体被消解,依附在大众传媒上的传统广告就力量单薄了。互联网的环境里,还停留在工业时代的「明星+央视+重复」的传播思维力不从心,央视回不去标王的黄金时代,叶茂中换汤不换药就成了伪命题。

 

 

  

 

 

1989年,20岁的叶茂中还在泰州电视台做美工。在拿到第一笔1300元的广告报酬后,他放下拿了十多年的画笔,转向已经更有市场前途的策划行业。

 

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里,这个腼腆的泰州小伙在一群拼命抢项目的同事里格格不入。「我是一个很脆弱的人,我经受不了失败。」不想为了那33%的提成拼命给客户打电话,但又隐隐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叶茂中大胆地对领导建议:「我们要给自己做广告」——那是叶茂中第一次意识到广告公司应该给自己打广告。

 

领导回他一盆凉水,从来没听说广告公司给自己做广告的。「我不知道我的客户在哪里,但我一定要让我的客户知道叶茂中在哪里。」写一本广告实战书籍的想法在他心中扎下根,他干脆辞职,回家写书。
 


 

没了那份低薪,写书的生活只能用拮据来形容。每天傍晚,叶茂中都会到附近的菜市场转转。地上堆了很多卖不掉的鸡毛菜,叶子泛黄,在寒风中可怜兮兮地打着颤。走上去搂一把,回去做一锅菜饭,「就这么对付生活」他笑谈,「作家嘛,不能对生活要求太高。」

 

他开始恶补广告理论知识,奥格威的理论看得累了,马上掏出《喋血井冈山》看上两页,立马来了精神。花上两三年,修修改改,书是成型了,可出书更难。那时候市场上没什么人写广告实战的书,上海的出版社心里没底,书稿很快就被打了回来。

 

不死心地跑到浙江,一连找了三家出版社。稿子在其中一家停留了两个多月,叶茂中终于等来「一共印发3000册,作者包销2000册」的答复。

 

「像这样的书谁卖谁挣钱,因为中国广告界没有这样的书!」留下这句怒吼,叶茂中拎着书稿就走。蹲在出版大厦门口的路边,沿途经过的长途车卷起地上的尘土,灰全往鼻子里灌。被击垮了自尊心的年轻人浑然不觉,大把大把的沮丧淤在胸口,闷。
 


 

十多天后,北京一家出版社打来电话让这口闷气终于得到舒缓。为了做最后的修改,叶茂中待在北京一出招待所里闷头改稿子,中午出门吃碗醋溜白菜就是一天全部的休闲。「我就求出版社一件事,你能不能把我的电话号码放在书里,如果能留,我就不要稿费。」出版社同意了。

 

「我敢说这本书卖20年甚至30年都没问题。」叶茂中的底气来自于这本《广告人手记》的销量,初次印刷一个月就卖完了,大街小巷的书报亭里都在卖他的书。这个当初不知道怎么找客户的毛头小伙终于著书成功,让客户知道了他在哪儿。

 

 

狂人  

 

 

「叶茂中先生,叶茂中先生,请叶茂中先生听到广播后速到XXX登机口登机。」

 

坐在登机口对面的叶茂中佁然不动,他的明星朋友张铁林打来电话,「满机场的人都知道你要去成都,我怕你没听见广播,打电话提醒你。」

 

「叶茂中先生,叶茂中先生,请叶茂中先生听到广播后速到XXX登机口登机。」最后一次广播响起,他拎起行囊,向登机口走去。

 

多年来叶茂中一直在打自己的品牌,两个核心概念可以概括他全部的广告哲学:制造冲突和不断重复。即使是坐飞机,叶茂中也希望利用机场广播为自己多多宣传。据说,每次坐飞机叶茂中都会把飞机杂志上自己品牌的广告页折角,为的就是后来人能快速翻阅到。
 


 

在中国主流广告圈里,对叶茂中怀着恨意的不在少数。「凭什么我们辛辛苦苦比稿,不敢在甲方面前说一个不是,到头来款都收不上,而他叶茂中从来不比稿,还牛气哄哄地要求客户提前一年全款付清,客户还都排着队乖乖送上?!」

 

2017年初,叶茂中带着他的新书《冲突》为自己发声。这本介绍他广告理念的书标价108元,封面是他的五角星帽子,大面积的红黑色调,像他推崇的狼性营销一般霸道。书同人,都早已符号化,「叶茂中」这三个字就代表着冲突。

 

「三流的营销水平是发现了冲突,二流的营销水平是发现冲突、解决冲突,而一流的营销是制造冲突。」他像一个狂热的赌徒,尽管不少同行都对他的经典作品嗤之以鼻,指责他就是那个将中国广告带入低俗区的跳梁小丑,仍然渴望成为中国本土的广告理论的开拓者。
 


 

雨声淅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景色最令叶茂中着迷,他说这有利于创意的发想。一旦发现叶茂中开始盯着天气预报了,团队就知道新项目要来了,哪里下雨,团队就跟着去哪里。

 

也不是每次思维发散都能这么顺利美妙。明天就要提案了,创意方案还是不满意,「没有好创意就去死吧!」这句豪言壮语回荡在叶茂中的脑海里。他马上把同事们召集到会议室,一边喝茶,一边头脑风暴,茶可以喝,厕所不能上,直到你能憋出创意来。这位广告狂人把这称为急中生智。

 

「坐在那里想创意,我就是一个人往山上跑,肩上扛着重重的包袱。如果哪一天我没有创意了,我就退休了。」雪茄在指间燃起猩红,酸苦甘辣在口腔里流窜,烟气腾上黑色帽檐,四散在暮色中。

 

不过,真到了那一天,中国的广告圈应该会少很多可以聊的话题。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