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广告ADTODAY(adtchina.cn),领先的数字营销案例和供应商平台
当前位置:主页 > 案例 > 创意类 >

“打工人”背后的梗是什么?

今日广告 2020-11-02 09:35
|Yume     编辑|Lorelei
来源|今日广告(ID:Advertising_today)

 

几个月前,大伙嘴里喊的还是:“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

 

突然之间,“打工人”这个梗刷爆了各大社交平台,无论你是办公室的白领、公司领导、创业者还是车间劳碌的工人,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自称“打工人”。

 

继“社畜”、“保安日记”之后,“打工人”又成了各界劳动者们的Slogan。

 

每天早上都能在朋友圈刷到数条“早安,打工人!”

一句句充满正能量的“打工人宣言”在朋友圈广为流传。

 

↓↓↓

 

“头等舱可以优先登机,银行VIP可以不用排队,演唱会最贵的票位置也最好,世界从不平等,你有多努力,就有多特殊。加油,打工人!”

 

“坐地铁过安检的时候检测仪一直响,安检的姐姐让我把所有的东西都掏出来检查过了还是一直响,然后她问我干什么的,我说我打工的,她说好家伙,难怪机器一直响,因为检测出了钢铁般的意志!”

 

“世上有两种最耀眼的光芒,一种是太阳,一种是打工人努力的模样。加油,打工人!”

 

 

其实这些有关“打工人”的语录大多如此:六分调笑,三分自嘲,再加上一分荒谬。

 

要问“打工人”这个梗为什么会爆火,网上有着不同的解释↓↓↓

 

 

“打工人”这个词取代了之前的“打工仔”、“社畜”,成为当代网络青年的新自称。按照网络上的解释,“打工仔”的“仔”字显得低声下气,多多少少带有点贬义的含义,就像香港电影中表现的那样,有势力有名气的叫“哥”、“爷”,给别人当小弟的都是“仔”。

 

而源于日语的“社畜”,透露出自己正在被剥削还无能为力的自嘲感,也蕴含着成年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辛酸。

 

而“打工人”这个词,却比较写实。“人”和“仔”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却从贬义变成了中性,少了点歧视的意味;从“畜”变成“人”,更是保留了自尊和脸面,既让人们认同了自己的身份又不显得掉价。

 

 

 

 

对社会身份的清醒认识

 

但其实我们都知道,自嘲解决不了问题。不过,这样的“狂欢”至少点名了一个现象:这一代的年轻人,早已足够清醒。

 

不管你做的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不论是中低端职业还是精英职业,只要你在上班,就是打工,统称“打工人”。这代年轻人认清了自己阶级地位,更看清了生活的真相。

 

对于现代人而言,工作早已被现实经验抹去了大部分的光彩。它不再是马克思·韦伯式的理想天职,也不是父辈们口口相传的“劳动最光荣”,反而重新成为工具化的“谋生手段”。

 

 

 

 
 
“打工人”戳中的是时代情绪
 
“打工人语录”看似积极甚至有些亢奋,但实际上,不如说是这个群体认清现状且无可奈何后的躺平式自嘲。它之所以成为爆梗,也是因为它恰好戳中了我们的时代情绪,引发了共鸣。
 
一方面,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普通人如果没有极好的机遇和超乎常人的努力,想要通过工作来实现阶级跨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指标显示,30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基尼系数从80年代初的0.3左右上升到2016年的0.465,已经超出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综合来考察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分析指标,数字越小,表示贫富差距越小;数字越大,表示贫富差距越大;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大于这一数值容易造成社会动荡

 
知识、信息与资本被垄断在少数精英手中的情况愈演愈烈,阶级固化、社会流动性丧失,这不仅仅是道义问题,更是生产层面的问题。而普通人在这样的问题面前,只能无奈。
 
 
另一方面,在高速运转的资本机器与细如渔网的任务分工之中,人们越来越难在工作中体会到实质性的意义感。“世界上有数百万人——文员、行政人员、顾问、电话推销员、公司律师、客服等——都在毫无意义的、不必要的工作中辛苦劳作,并且他们也心知肚明。”
 
一群年轻人把工作称为“打工”,在日常性的事物中埋头苦干,除了来自上层的反馈,很难得到成就感,甚至没有安全感,还常常觉得疲惫不堪,所以“打工人”的话题就这么火了,成为了跨越各行各业的身份认同。
 
既不想去工作,又害怕失去工作,这是多少职场人的真实状态。即使被工作折磨千百遍,还是要待它如初恋。“生而为打工人,我不得不行。”
 
 
 
结语
 
有人说“打工人”与之前的“丧文化”不同的,只是抱怨和反抗的色彩被修饰了,但却粉饰成积极向上的样子重新贩卖。
 
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些正能量语态背后反映出的也是焦虑,是情绪合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只是职场和社会压力的一种正常反馈,只不过排解满腹牢骚的方式转变了:通过戏谑自己的惨,来找到一种解压的方式。
 
下一次,还会有新的词成为爆梗,但问题不能止步于“打工人”这类的身份认同,让每一次直戳的问题都湮没在了情绪宣泄的洪流中。年轻人对抗现实风险,社会反思形势变化的能力增加了吗?“狂欢”之后,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
(责任编辑:杨慧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