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大伙嘴里喊的还是:“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
突然之间,“打工人”这个梗刷爆了各大社交平台,无论你是办公室的白领、公司领导、创业者还是车间劳碌的工人,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自称“打工人”。
继“社畜”、“保安日记”之后,“打工人”又成了各界劳动者们的Slogan。
每天早上都能在朋友圈刷到数条“早安,打工人!” 一句句充满正能量的“打工人宣言”在朋友圈广为流传。
↓↓↓
“头等舱可以优先登机,银行VIP可以不用排队,演唱会最贵的票位置也最好,世界从不平等,你有多努力,就有多特殊。加油,打工人!”
“坐地铁过安检的时候检测仪一直响,安检的姐姐让我把所有的东西都掏出来检查过了还是一直响,然后她问我干什么的,我说我打工的,她说好家伙,难怪机器一直响,因为检测出了钢铁般的意志!”
“世上有两种最耀眼的光芒,一种是太阳,一种是打工人努力的模样。加油,打工人!”
其实这些有关“打工人”的语录大多如此:六分调笑,三分自嘲,再加上一分荒谬。
要问“打工人”这个梗为什么会爆火,网上有着不同的解释↓↓↓
![]()
“打工人”这个词取代了之前的“打工仔”、“社畜”,成为当代网络青年的新自称。按照网络上的解释,“打工仔”的“仔”字显得低声下气,多多少少带有点贬义的含义,就像香港电影中表现的那样,有势力有名气的叫“哥”、“爷”,给别人当小弟的都是“仔”。
而源于日语的“社畜”,透露出自己正在被剥削还无能为力的自嘲感,也蕴含着成年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辛酸。
而“打工人”这个词,却比较写实。“人”和“仔”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却从贬义变成了中性,少了点歧视的意味;从“畜”变成“人”,更是保留了自尊和脸面,既让人们认同了自己的身份又不显得掉价。
对社会身份的清醒认识
但其实我们都知道,自嘲解决不了问题。不过,这样的“狂欢”至少点名了一个现象:这一代的年轻人,早已足够清醒。
不管你做的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不论是中低端职业还是精英职业,只要你在上班,就是打工,统称“打工人”。这代年轻人认清了自己阶级地位,更看清了生活的真相。
对于现代人而言,工作早已被现实经验抹去了大部分的光彩。它不再是马克思·韦伯式的理想天职,也不是父辈们口口相传的“劳动最光荣”,反而重新成为工具化的“谋生手段”。
![]()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综合来考察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分析指标,数字越小,表示贫富差距越小;数字越大,表示贫富差距越大;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大于这一数值容易造成社会动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