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秋营销案例里,伊利的创意让人颇有新鲜感。
在中秋这个亲情价值备受关注的节点上,伊利打造了一场人类VSAI的情感比拼。这个切入角度在一众中秋案例中很出挑。 相信看过的朋友们可能会觉得有些意犹未尽,似乎这个创意里许多想表达的要素,受时长所限没能完整展开讲。
于是我们跟进采访了幕后创意团队,深入了解项目背景后才发现,这次营销背后的故事,比我们所见的还要精彩许多。
虽然现在再来聊中秋营销有点晚,但这背后甲乙方创意拉扯故事里包含的思考,适用于未来所有营销场景,也值得所有代理商和品牌方借鉴。
出街版
今年伊利中秋传播,主打的是过节送礼场景,强调“健康好礼和日常”的品牌属性,并希望能找准消费者洞察,做一波具备声量的品牌营销。
于是,明星观察员马东主持的这场“爱vsAI”中秋礼物挑战,就此诞生。短短几分钟的品牌片,就“如何选中秋礼物”这个话题,对比了AI人工智能和子女谁更懂爸妈心意,最终在子女面前展现父母日常中被缺失的有爱细节,提出了#爱在日常 不止中秋#的品牌创意,并露出“奥运品质,爱在日常”的营销主张。
在这一主张下,伊利还创建了一个「这是我爸妈」的超话,发起了#365日爱的便笺#超话活动,鼓励网友们在超话里分享与家人的那些有爱小日常。这里的便笺,原本就是一个日常记录事件、情感的物件,与“爱在日常”倡议和超话每日打卡机制都高度适配。
首批响应的便是身在全运会,与父母异地团圆的奥运健儿们。谌龙、刘诗雯、武大靖、吕小军等奥运冠军,均加入超话发布视频,亲述那些与家人的有爱故事,并快速扩散了超话影响力。
很快,越来越多网友们加入进来。有分享父母搞笑故事和才艺的,也有发掘父母小爱好的,还有与家人一起共享美食的……那些大家过去不曾注意的父母日常细节,都在一个个分享中,释放着对父母的关怀。
中秋当天,伊利还贴心地将超话里的优秀UGC内容,汇聚成一首给父母的献礼诗,把爱传递出去,引发了更多人的共鸣。
最终,超话吸引来5000+粉丝,品牌主话题,收获了4.8亿的阅读,放在整个中秋品牌营销赛道来看,数据效果都是名列前茅。
但如果另一个版本能完整执行,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创意版
【唤醒意识——“爱vsAI社会实验”】 没错,马东的品牌片,其实是一场真实的社会实验
在接到brief之后,代理商找到了一个过节送礼的普遍洞察:很多人了解朋友、同事、客户的收礼喜好,却往往烦恼该给父母送什么。
而这个痛点反映出的,正是当下多数人在日常缺乏对父母的了解和关心,因此送礼焦虑才在节日集中爆发。同时又因为平时缺少关心而愧疚,越想要送个好礼弥补父母,从而陷入死循环。
只有每个人对家人的日常关心到位了,不是只在节日单点爆发,才能让送爸妈什么的问题不成问题。传播口号就此诞生: #别让关心成为节日限定#。在这个口号下,这回他们想来一场不像中秋营销的“反节日营销”。
与此同时,他们也注意到,呼吁平常多关心父母这个观点有点烂俗,想要让大众感兴趣并不简单。
于是他们找到个猎奇的切入点:平常没被我们关注的父母,究竟在被谁在关心着?对方可能并不是人,而是大数据时代下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的的AI。
有对比才有话题,我们与AI究竟谁更懂父母?给大众找到一个参照物、一个假想敌,或许更能让人产生危机意识,从而将关心父母落实到行动层面。由此,一场真实社会实验诞生了:
爱vsAI社会实验:我们与AI究竟谁更懂父母?
代理商原定邀请几组真实的伊利用户家庭,进行一场人机实验,并以纪录片方式真实呈现实验过程。
一个扎心的赛制:你的十年vs AI的十天
在受试家庭的同意下,代理商将让AI与父母相处十天,并记录父母的对话,观察父母的行为,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父母的喜好,再让与父母有几十年相处经历的子女和AI分别挑选礼物,最终看子女和AI谁能猜中父母的心意。
在此期间,纪录片镜头会记录下子女的真实反应,并由马东主持和输出观点,凸显品牌主张:想让心意传达到点上,只能是通过日常的关心和观察,而不是突击送礼能解决的。
【促成行动——“父母超话”】 清朗行动大环境下, 可能会诞生“亲生粉”的舆论大事件
推出纪录片后,原创意同样设定了专属于父母的超话【看这是我爸妈】。不过这可不仅是个落实品牌主张的内容阵地,其实更可以是场有潜力的公关事件。
饭圈有许多“妈妈粉”、“女友粉”概念,甚至不乏对明星过分关注的“私生粉”出没。而代理商则希望借此在超话中着重打造“亲生粉”概念,把追星打卡变成关爱父母的日常打卡,进一步推动大众认识到父母才是真正值得关心的人、什么才是正能量的追星。
从意识到行动,这个超话可以真正让大家的关心践行到每一天当中,把关心八卦的精力放到关心父母身上,做一名正能量的“亲生粉”。
同时,借势当下清朗行动热议,如果有品牌用能带动人们将对明星八卦的关注转向对父母的关注,也是个传播加分项。
更重要的是,这种具有批判意味的实践,也让更多人更进一步反思:为什么我们对于远在天边的人身份、性格、喜好等等,对都能如数家珍,却往往对自己的最亲的人知之甚少?这样的反思,或许还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这个“正能量饭圈”中来。
【产品承接——“365日爱的便笺”包装】 365日爱的便笺,有机会带来礼品差异升级
从意识到行动,最终一步往往都是落地到产品销售。原创意中,365日爱的便签就不仅是线上一个具有仪式感的互动,还是一个将爱的仪式感带进现实的礼盒和周边。
代理商原本真的想产出一套包含365个便笺的伊利纯奶新包装,或生产出一套便笺本,给到消费者使用。这样,消费者在购买牛奶时,就能写上一些关心话语,让父母喝到关心的同时,也能看见关心。这就是给含蓄的国人一个表达爱的出口,是个贴心的产品周边创意。
更为重要的是,在各种节庆时,主打礼品、“健康送礼”的品牌不止伊利一个,比如今年中秋国庆,加多宝也打出了“健康赠礼”的礼盒定位。而伊利如果能够将365日爱的便签礼盒落地,无疑是在千篇一律的礼品品牌中,进行了一次情感升级——这组礼盒里装的不仅仅是健康牛奶,更是落地到日常的关心和爱。
哪一组伊利创意,你更喜欢?
创意没有好坏,而只有是否适合品牌。看完两版创意,大家又觉得哪一版会更适合伊利?
回答之前,我们可以站在甲方和乙方角度上,再深入对比一下两者的思维差异。
1) 品牌认知统领传播主张 or 传播主张服务受众洞察
首先从主题来看,代理商提出的#别让关心成为节日限定#主题虽然直观,对比#奥运品质 爱在日常#更多地偏向于情感讨论,但没有延续伊利营销一直塑造的几点品牌认知:
一是奥运冠军合作伙伴认知。尤其是今年中秋,老对手蒙牛抢占了全民关注的“太空三人组接风”热点造势,高调打出了“中国航空事业合作伙伴”身份。
此时,伊利面临的传播流量压力和身份认知压力会更大,打出奥运合作伙伴身份实属必然。再加上“奥运”本就是今年伊利品牌传播的大主题,在中秋这一节点营销里,也应有延续表达。
二是伊利一直强调的国民品牌品质认知没有凸显出来。而#奥运品质 爱在日常#这一主题探讨的,显然就不只是子女与父母的“爱”,更有伊利多年坚持好品质,以此将品牌对用户的爱落地到日常,更多了一分品牌与用户的联系。
但站在另一个角度上看,#奥运品质 爱在日常#的主题又略显“空泛”——如果没有各种内容辅助,这一主题很难让人一眼就看懂意思,也很难吸引大家进一步了解。
其次是,社会实验部分呈现太少,情绪渲染不足,让整个议题讨论不及原版深度,很难再引发更多元、深层次的讨论。不管是哪一点,其实都会对传播造成一定阻碍。
2)高开高打、全面覆盖的大媒介打法 or 细腻精准、角度清奇的创意打法
我们再来看传播打法上,两版也有明显区隔。伊利求“稳”,代理商则偏向“出奇制胜”。
今年中秋长视频创意匮乏,原创意的纪录片出街,有可能会更吸睛。但长视频的模式,是否真的还适合当下传播环境,尤其是在中秋这个百家争鸣的节点上?这也得打上一个打问号。
事实上,在《啥是佩奇》、《大漠最后一次转账》这些真正刷屏的作品之后,近两年品牌们推出的长视频几乎都没溅起水花。而伊利则惯用高开高打、全面覆盖的大媒介策略。今年也在文初4分钟视频之外,另剪一段不到1分钟的短广告进行大媒介传播,在传播效果上更有保障。
此外,在超话粉丝打造中,伊利放弃了“亲生粉”的热点借势,是因为品牌明白,热点传播往往不可控,尤其是涉及到“饭圈”话题,更可能预埋争议。伊利以审慎态度弱化“亲生粉”概念,规避公关风险也是可以理解的。
同时在原版创意中,奥运冠军在项目中的“媒介”作用更重,之于创意表达是个加分项,但不是主角。目前出街版里,奥运冠军在传播资源资源占据了过多部分,抢占了太多目光,反而阻碍了“普通大众日常关心家人”这个认知的传播。
纵观整场传播,最终出街版创意虽然强调了伊利的品牌角色,却也同步弱化了品牌受众在这场传播中的参与感——几乎所有的中秋创意,都依旧是品牌对用户的“号召、教育”式传播,留给大家反思、深入感受主题的空间其实并不多,能够激发自传播的动机随之减少。
最后就是,365日爱的便笺未落地到产品,同样少了受众参与,也导致品牌沟通创意到产品的脱节。仅在出街版视频、海报中露出通行版的伊利产品,就略显平凡了,没有太多记忆点。
现在,大家都已经看完了伊利中秋创意的出街版和原创意版,也深入了解了两版存在的甲乙方思维差异。那么作为代理商或者品牌方,如何才能调和这样的双方差异,打造更适合品牌创意?大家不妨就这伊利中秋案例,在评论畅所欲言,看看如何才能打造出“更适合”伊利的营销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