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想漪 编辑|Lorelei 来源|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
假以时日,MCN会成长为颠覆广告行业的那条“龙”吗? 吴花在一家日用品企业广告部工作,企业以生产电动牙刷、电吹风机等为主。今年以来,广告部要求“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且制定了每位员工严格的KPI考核标准——比如做了多少广告,要看到转化成销量的成效。
在不少行业,广告营销已经要求“品、效、销”三体合一。
因为看到竞品不断地通过一些KOL来进行全平台种草或者直播带货,销量还不错,吴花近期的主要工作,也转向为企业新推出的电动牙刷寻找匹配的MCN、KOL达人。 ![]()
![]()
这份白皮书也显示,从2019年至2020年第一季度间,每个季度中约70%的广告主选择新媒体平台开展营销投放,其所属行业主要集中在快消、美妆、3C/IT/电子、网络服务、零售等快消领域。
一家母婴类的快消公司对刺猬公社表示,之所以快消领域更青睐MCN,是因为快消行业重视快速销货。再加上今年受疫情影响,销售承压,在做广告营销时,企业就更要求品效合一,投入能产生转化,要销售业绩和ROI。
广告传播和营销平台“传播易”执行董事郝纯告诉刺猬公社,今年不少公司的营销开支被严重压缩,就连一些A股上市公司也不例外。
MCN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既有广告行业格局带来了冲击。先来简单回顾下MCN的历史。
MCN是舶来品,产生源头是作为个人创作者与 YouTube 之间的中介平台,提供内容分发、广告营销、视频变现等一系列服务,广告是国外 MCN 的主要营收来源。
进入中国后,MCN逐渐涵盖到了创作者挖掘、培养、内容制作等方面,并覆盖到了图文、短视频、直播等不同内容类型的社区。变现模式主要分为:广告变现、平台补贴、内容电商、用户付费 和 IP 授权 5 种。
但现在,随着MCN及背后的网红营销成为企业看重的营销主流,MCN与广告策划与代理公司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艾瑞联合微梦传媒发布的《中国新媒体营销策略白皮书》中,可以从“微梦传媒”的产业链布局,来类比一下广告主、营销服务公司(相当于广告公司)、新媒体平台方三者之间的关系。 ![]() 可以看到,这个产业链大的方向是广告主提出需求(上游),广告公司(中游)接包,再投送到媒体平台(下游)。
MCN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它可以直接为品牌方来提供内容合作服务,也可以接营销服务商的包。KOL可以接营销服务商的包,也可以直接接广告主、也就是品牌商的包。
可见,MCN及KOL绕过中间的广告公司直接找到品牌商来做业务,其实也是可行的。
一位蓝标前资深员工说,在蓝标,做一张能彰显企业调性的品牌海报,可能都收费7000-8000元,其实这是外包的,给原创作者是4000,蓝标挣个中介费。这个商业逻辑在以前是成立的。因为市场信息不透明。但现在,随着市场透明化,再要中间商“意义下降”,这也一些MCN与企业品牌方对接平台为什么能做起来的原因,因为后者一做平台,价格就容易透明,就会更便宜,彼此对接也更高效。
其实现在一些MCN机构也不满足于去接包了。小编了解到,一些MCN机构也开始成立广告部或招商部门,直接为品牌方提供服务。
这样以来,以前作为广告公司全案营销的“下游渠道”和“工具”之一的MCN机构,与广告公司之间就从协作关系,变成了竞争关系。
“MCN机构会取代广告公司吗?”在时下的广告行业,围绕这个问题的讨论越来越多。
小编通过双方调研发现,目前传统的广告或公关公司会受到影响,但还不会被取代。
广州一位资深广告人说,虽然现在一些MCN机构也开始做全案策划,但短时间内还不足以完全取代传统的广告策划及代理公司。
“广告公司更能从品牌方和策略层面,全盘把控品牌方的营销,是品牌建设的重要合作伙伴,最终产出的是品牌调性和品牌理念的传递。而MCN只是从自身资源和红人出发,最终产出是流量,为线上生意吸引了多少流量和新客。”
另一方面,不同行业的品牌建设想法也是不同的。“像快消品因为注重销量,所以启用MCN机构会偏多。但像金融、地产、科技类企业通常不会选择MCN机构合作。”这位资深广告人说。
第一,这类企业通常有很深的行业和技术壁垒,在MCN上的传播效果相对差一些,转化率太低。第二,一些大公司为了方便管理和反腐的需要,通常会设立“供应商框架”管理制度,这个制度只会面向行业内知名和成熟的广告公司,而一些MCN机构短期内根本进入不了这个名单内。
“在某种程度上,MCN所做的工作是广告公司所不愿从事的工作,比如沟通红人和平台,这个工作极其繁琐与复杂,此外还面临着红人的成长瓶颈、流失问题与平台政策变动等。”该资深广告人说。
“传播易”执行董事郝纯表示:“MCN目前抢夺的主要市场份额是中小广告公司的业务领地,身边差不多30%广告公司裁员或者转型了,有人专转做短视频,有人干脆转做代运营。而大的品牌企业还是比较青睐选择大的品牌传播公司。其实这些公司里也越来越重视红人业务,一些广告公司已经在向MCN机构转型。”
不过,也有人看中MCN的未来良好预期。
IMS(天下秀)新媒体商业集团创始人兼CEO李檬就表示:“其实整个MCN的收入只占中国广告市场收入的不到10%,未来还有5000亿到6000亿的市场规模,5年内可以全部转化到MCN的公司身上,包括电商的转化。”
他表示,未来MCN机构会干倒广告公司。但“干倒”不是“干掉”,而是现在MCN机构将越来越广告公司化,越来越多的品牌广告主会选择跟社交平台来合作。
这句话点名了广告公司和MCN机构之间关系的本质。两者其实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而是一种“业务转化与升级”的关系。
随着红人经济的发展,传统广告公司要想跟上时代潮流,无疑要调整自己原来的业务,展开怀抱去拥抱新的趋势,这样又能迎来一个新的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