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维度上,它描摹出中国步履铿锵的发展脉络;文化视野中,它是大众文化的缩影与梳理;从技术层面看,它还倒映着时代“黑科技”,始终走在视听体验迭代创新的第一线。 2月1日(大年初一)19:30,《春满东方 点亮幸福·2022东方卫视春节晚会》(以下简称《2022东方卫视春晚》)将于东方卫视、百视TV正式亮相,百视TV全网独播。 与往年不同,《2022东方卫视春晚》将从人文上海、科技上海、温暖上海、摩登上海等维度出发,聚焦红色、海派、江南三大文化,贡献出一场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 ![]() “城市天台”是《2022东方卫视春晚》的杰作,它把整座城市当做春晚的舞台,书写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弘气象、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梳理元宇宙技术落地的可能性,东方卫视选择了XR技术。要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无缝链接,理论上要有XR和脑机接口两种技术。但相比脑机接口,XR技术更落地,相关应用也更广泛和成熟,众多科技大厂甚至不惜血本打造数量庞大的XR技术团队。 XR的优势显而易见。通过虚拟制作,它完全可以实现现实中无法搭建的场景,悬崖峭壁、星空宇宙、四季变换等等,这带给东方卫视晚会团队极大的创作自由度,因为虚拟的世界没有边界、没有束缚,创意由此拥有无数种可能。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主题曲《和光同春》便是XR技术的惊艳落地。据透露,舞台上再造了一个万物竞春的空间,其中蝴蝶飞舞、飞瀑湍急、花草茂盛,一片生机勃勃中,歌手周深错步上前,演唱出对春天的无限向往。 ![]() 为数众多的大型文艺晚会选择电视台演播厅,在舞台美术空间的营造上“螺丝壳里做道场”,因而始终受限于固定不变的空间、终端式的舞台格局、只能装灯光设备的吊挂系统。显而易见,一个场景固定不变的舞美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舞台设计思维。 如何破局?《2022东方卫视春晚》跳出了“三面台”的传统束缚,重新为演员和观众创造出崭新的舞台空间。这是一套全新的审美规则,它写实又写意、放缩更自如,为描绘上海风貌、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足够发挥空间—— 利用时空的变化性,《2022东方卫视春晚》要为表演搭建“无处不在”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是体现上海民生温度的乌中市集,可以是代表上海科技高度的上海天文馆,也可以是折射上海运动活力的滑板公园,还可以是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改革创新最著名的代表物“四件套”——上海中心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东方明珠。 依靠技术合成、场景再造,《2022东方卫视春晚》便实现了空间的极度多元。开场大片《新时代春游记》里,以上舞台通过前期外景拍摄,后期同镜跳切、抽色变色等技术处理,与舞台共同组成了虚实相间的宏阔舞台。林海、王冠等主持人和嘉宾主持唐嫣、丁禹兮携手唱跳,在不同的城市地标中轻松游走,好似随身携带“随意门”。 ![]() 利用光影变幻的无穷魔力,《逆光》为观众呈现了极具沉浸感的舞美效果,也展示了上海科技的硬核实力。这种具有相当视觉冲击力的视听效果把舞台表演与城市表演相结合,极大凸显了地域特色。 ![]() 晚会节目中,大张伟与周深合作的《Ring Ring Ring》《把门儿开开+茉莉花》便借用了“魔方”式的主舞台。导演团队介绍,大张伟从舞台上空的小造型里亮相,再走到主舞台中与周深相见。在一镜到底的拍摄中,光与影、形与色完美融合,舞台也由此获得多变且自由的生命力。 大胆拥抱前沿科技,人工智能赋能艺术表演 技术赋能,并非是为了炫技,而是要选用合适的包装方式。换句话说,技术从研发到使用再到升级,会给文艺晚会带来新的应用场景,但也必须为内容服务。恰到好处的技术运用在创意肢体剧《我的星辰梦》里展露无遗。 比如,导演组运用AR技术,做出类似“滚筒洗衣机”大型装置,搭建了相当逼真的太空舱,呈现两位普通航天爱好者杨迪、叶逢春对太空的浪漫想象。模拟失重环境,两人一起在太空遨游,一同耍宝逗乐。随着默剧表演的进行,节目还利用AR技术、抠像技术呈现太空漫步。届时,两位演员不仅能踏破虚空,甚至能插上想象力的翅膀,把星体当做皮球一样弹拍,洋溢着十足的浪漫主义色彩。 ![]() ![]() 据介绍,该节目为刷新表演形式,两个机器人“恭喜”“发财”将请柬递给龚俊后,12个编好程序的机器人将整齐划一亮相,与龚俊共舞。 ![]() 此外,利用8K全景声技术,《2022东方卫视春晚》还再现了中国首部8K全景声实景原创歌剧电影《贺绿汀》的精彩魅力。舞台之上,演员廖昌永还将携手陈阳、刘恋、蔡程昱、方书剑等上音师生同台登场,将贺绿汀老院长的精神以及上音精神传递给观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