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听过一个关于“路径依赖”的传说:大致是讲,为什么我们今天所见的轨道宽度都是大致相似的。原因竟然是:当年的火车车厢与轮子宽度是以马车为参照物的。那么马车车厢与轮子的宽度又是基于什么呢?没错,多数是参照拉车的两匹马的宽度,严格地讲:是两匹马的屁股宽度。由于“路径依赖”的惯性,导致“火车”这个交通工具到了蒸汽机的工业时代还延续着农业时代马屁股的尺度。我们在生活中往往把一些缺乏思考的照抄式模仿称之为“路径依赖”,以说明这是一种旧产物、旧习惯的延续。
路径依赖虽然有些贬义,但它也的确有不少好处,其中最大的好处莫过于不必费脑,风险低。即使像火车这样跨时代的产物,它沿用了马屁股的宽度,也可以这么顺理成章。在各种模仿中,路径依赖有其积极的一面,至少在不少新进入的领域,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简单的,相对低风险的复制,容易产生“短、平、快”的效率。改革开放后,我国在轻工业领域几乎从无到有的迅猛发展(或野蛮生长),很多时候采用了路径依赖的方式,以反向工程复制在很多时候是最简单粗暴的成功捷径,虽然某些工艺方面的保密性参数可能无法用路径依赖获取,但大致的工程技术仍然能够做个八九不离十,或者说:做得出足够好的产品,虽然不会是精品。尽管这听起来一点也不高大上,但在商业中,“足够好”产品的需求量是最大的,做足够好产品的企业也是风险最低,最容易成功的。路径依赖式的模仿所带来的收获使中国戴上了世界工厂的桂冠(当然这也是有代价的)。
不过位居第一的老大地位,并不能改变缺乏精品的现状,而这种现状正是长期不费脑(但废脑)的路径依赖式实践的结果。除非模仿的模式(不一定需要真正的创新)有所改变,不然就不要对结果有过高的奢望,事物有其本身的规律,路径依赖式模仿的产物肯定无从超越被模仿对象。路径依赖除了会在工程技术上将我们引入歧途(至少在某些方面),在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等领域导致的歧途更是灾难性的。
在中国的本土汽车产业,模仿国际品牌的外观造型已经是行内的潜规则,反正一时半会儿还没有靠谱的设计能力(或缺乏对自主设计的自信心),抄袭他人总归是风险较低的,毕竟大牌的车型已经过消费者检验,以路径依赖的套路,照猫画虎也来一个相似,甚至几乎同样的造型,应该也会成功吧?不过工业设计上的路径依赖实践可能并没有工程技术这么幸运。消费者很容易认同技术功能上“足够好”的路径依赖产物,却很难在工业设计上接受没有思考的翻版,一辆长得与萨博一样的国产品牌轿车,哪怕是装了萨博“贴地飞行”的技术,消费者仍然不可能以萨博的品牌认同度来接受一辆没挂萨博牌子的国产汽车;某些几乎100%拷贝的车型,即使由虚荣心作祟的车主偷换了车标之后,你仍然会觉得哪里不太对劲,因为路径依赖式的模仿即使在设计上也很难真正做到100%全复制。
其实悲催的不是模仿得不像,而是在某些路径依赖的无脑式模仿中,明显地被其模仿对象带入了泥坑或歧途,甚至在不知不觉中自我矮化。举例来说,国际品牌的汽车往往要考虑到同一品牌的全车系设计,高端车的设计会优于中低端车型,一般高端车的设计会比较舒展、大气,而中低端车型的设计会比较局促、拘束,某些“短尾熊”“偷工减料”的缩小版……都是出自这类考虑,不然人家的高端车怎么能体现出高大上?你为什么还要为其多掏银子?举个例子,路虎极光的造型肯定要比揽胜运动版“小气”得多。假如你还是以路径依赖的思维来模仿品牌汽车的中低端车型(常见现象),你还会免不了照搬品牌中低端车的“局促、拘束”,其市场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消费者为一辆国际大牌中低端车的“局促、拘束”买单可能是冲着这块牌子,但面对一只copycat模仿猫时,这等抄来的“局促、拘束”便变得毫无思考、无厘头。
当然路径依赖并非模仿的全部,模仿也有不遵循路径依赖的,比如日资企业中比较盛行的改进式模仿,它也模仿,但它要求在模仿中改进、提升。以改进思维出发的模仿能够避免照抄他人基于全线产品错位考虑而故意设计的缺陷。模仿是在所难免的,再发达的国家也免不了在某些方面模仿他人,模仿本身具有积极意义,只是在模仿中不能缺了必要的思考与意识。 |